酒自古以來就被美名為瓊漿玉液,在生活當中扮演著重要的「催化」角色,酒不僅是助興的工具,還是交際應酬增進關係的橋樑,但前提是在適量飲用的狀況下。酒精90%是由肝臟代謝,飲酒過量不但傷肝變成穿腸毒藥,還可能做出自己不知道的蠢事,而宿醉造成的頭痛、噁心、畏光、暈眩等作用,更讓人受不了,因此了解如何預防宿醉便相當重要。
目錄
為什麼每個人酒量不同
酒量好壞是天生就決定的事,有些人千杯不醉,但有些人一喝酒臉就紅,也很容易醉,酒精即所謂的乙醇,進入人體之後會被肝臟酵素轉換為乙醛,以上兩樣都是有毒性的,乙醛會使皮下微血管擴張,並作用於腦部神經受體,讓人出現臉部潮紅、多話、身體搖晃、口齒不清等種種酒醉症狀。
而乙醛必須被分解為醋酸(乙酸),醋酸轉換為二氧化碳及水,再經由身體排泄,這就是所謂的解酒過程。而肝臟解毒的酵素如果不足或缺乏便容易造成以上酒醉之後的各種現象,就稱為酒量的差異。
多喝酒會增加酒量嗎?
常有人覺得酒量是可以訓練提高的,但這說法真的對嗎? 其實酒精跟安眠鎮定藥物一樣,大多作用於神經細胞的GABA 受體,長期攝入後,就會產生產生耐受性。耐受性指的是原本喝一點就酒醉,多喝幾次後發現喝很多還不醉
這是由於肝臟為了應付這些毒素,會增加解毒酵素分泌量,提高分解酒精的能力,令人自覺酒量變好,但其實這已造成肝臟的莫大負擔,且容易讓人上癮並進入惡性循環,產生脂肪肝、肝硬化,降低性功能,導致胃炎、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疾病,更增加罹癌的機率。
宿醉如何形成
在醫學上,宿醉原因尚未完全明白,但與分解酒精過程造成的脫水、荷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有關係,還有酒精會刺激腦神經受體,造成睡眠中斷的現象,一般在飲酒過後的8到24小時會出現宿醉症狀
宿醉症狀有哪些
基本症狀: 疲勞,虛弱及口渴
疼痛: 頭痛及肌肉痠痛
腸胃症狀: 噁心,嘔吐及胃痛
睡眠及生理節奏: 睡眠易中斷,減少快速動眼期,增加慢波睡眠(深層睡眠)
知覺症狀: 暈眩並對光線及聲音敏感
認知: 專注力與集中力下降
情緒: 憂鬱,焦慮及易怒
預防宿醉與增加酒量的技巧
1.多喝水:
由於酒精有利尿功能,飲酒過後通常會口乾舌燥,一直想小便,一杯250毫升的紅酒(或其它酒類),能讓人體排出800到1000毫升的水份,增加體內電解質流失,造成肌肉及神經失調,所以飲酒時多補充水分能減少脫水的症狀,能減少宿醉帶來的不適
2.喝酒時配食物:
大部分的酒精從嘴巴進入後,主要是在小腸被吸收。所以,如果減緩酒精到達小腸的時間,就可以減緩酒精吸收,減少酒醉機率。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 很簡單,只要在喝酒之前、或是喝酒時,吃一些含脂肪或蛋白質的食物,就可以讓食物在胃部停留較久,讓身體有更充裕時間來解毒。
3.補充綜合維生素或B群:
肝臟解毒分為兩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來活化,而解毒時會產生各種毒性的產物,因此也要有抗氧化劑來對抗自由基,以免這些毒性物質傷害自己,像是β-胡蘿蔔素、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E、鐵、鎂、鋅、硒…等,這些都是解毒時所必須,因此若於飲酒前中後補充補充綜合維生素或B群 便能大幅減少宿醉及酒醉的程度
4.奶薊:
奶薊的有效成分是奶薊素(Silymarin),是世界公認保肝第一名的成分,對於肝臟細胞有修復及再生的功效,而且也是強力抗氧化劑,能加體內穀胱甘肽(Glutathione)的生成,幫助肝臟解毒,因此在喝酒前後使用奶薊便能有效減少宿醉,較不易喝醉
5.牛樟芝:
牛樟芝,屬珍貴藥用真菌,主要產於台灣,牛樟芝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三萜類化合物、超氧歧化酶(SOD)、腺苷、多醣體、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鈣、磷、楮)、核酸、木質素…等,具有抗氧化及調節免疫的能力,對於肝臟有保護效果,近年普遍被應用於用於食補、解毒、皮膚過敏及肝癌等功能上,對於解酒及預防宿醉更是有神奇的效果。
總結:明代92歲名醫龔廷賢,在《攝養詩》中提到:酒止三分莫過頻,意謂喝酒止於三分醉,帶有幾分微醺醉意,飄飄欲仙彷彿處於山的頂峰就好了,如果再喝下去便會失去對身體的控制,掉下深谷
而此篇文章並非鼓勵大家喝酒,畢竟喝酒總是傷害身體,受華人的拚酒文化影響,各種家人、朋友及交際聚會都免不了要透過喝酒來增進連結,催化情感,因此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強自身的防禦力,避免酒醉出糗,而透過以上大家都公認的方法也確實能預防宿醉與增加酒量
但提醒大家增加酒量並不代表能無限制地喝酒,過量飲酒還是會造成肝臟負擔,如果超出身體極限還可能造成嚴重缺氧,導致呼吸與心跳停止,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關於作者:
身處網路世代,各種來源不明的假新聞,已成為日常,該如何跳出牽制自己的矛盾真相?
我們分享具有”科學實證”的保健知識,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讓您保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再任意受病毒行銷的影響
更多訊息請見:關於營養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