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有百分之80的女性都曾經歷過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大部分生理及心理不適症狀約在月經來前七到十四天開始,常見的心理症狀包括易怒、憂鬱、想哭、過於敏感、情緒波動,生理症狀包括疲倦、頭痛、拉肚子、青春痘、胃口改變、水腫、對食物渴望,而臨床上也發現大約有100多種不適症狀
這些百種的症狀統稱為經前症候群,而當這些症狀過於嚴重,特別是情緒失調(易生氣、易怒、焦慮及緊張)為主,因而影響到家庭、工作及生活時,就被稱之為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發生率大約在2-6%,醫學界描述經前不悅症對生活的破壞甚至大於憂鬱症,因此值得重視並積極面對
經前症候群的原因
醫學界對於經前症候群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一般認為與荷爾蒙變化、壓力、營養及生理因素有關
1.荷爾蒙變化:在月經週期期間,雌激素(estrogen)與黃體素(progesterone)會呈現上下波動的變化,而這個改變被認為是造成經前症候群的最大成因,而荷爾蒙狀態平穩時(如懷孕時)就不會有這些症狀
2.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變化
研究發現以下幾種神經傳導物質會受雌激素(estrogen)與黃體素(progesterone)的影響,而這些物質正是掌控及調節情緒的關鍵,因而造成經期前的這些不適症狀
血清素:調節情緒及睡眠因此能讓你感到幸福的感覺。而在黃體期時雌激素(estrogen)的下降也造成血清素下降,當血清素濃度過低會造成憂鬱、易怒、愛生氣及對碳水化合物渴望,這些也都是經前症候群的症狀
γ-丁氨基酪酸( GABA ) :黃體素能作用於GABA受器,調控GABA的濃度,GABA是抑制性的神經傳遞物質,像是大腦的剎車,能幫助情緒放鬆,有抗焦慮的效果,而經期前黃體素急遽下降也造成GABA減少
腦內啡(Endorphins):雌激素(estrogen)與黃體素(progesterone)能影響到腦內啡的濃度,而腦內啡能增加快樂感及減少疼痛
3.飲食:飲食習慣的不良也是造成經前症候群的原因之一,像是咖啡因及酒精都可能造成易怒、緊張及失眠,還有鹽分攝取過量也會造成水腫,營養素攝取不均會造成各種症狀的惡化
4.壓力:一般來說,過度敏感和神經質的人較容易出現經前症候群的症狀,雖然不是直接原因,當身心疲勞或壓力過大時,就可能加重相關症狀。
經前症候群發生時,可能出現明顯的生理及情緒不適症狀,若影響到生活作息,甚至是家庭關係,就應該立即求醫,因為造成經前不悅症的原因眾多,在治療上會依症狀而定。藥物常使用荷爾蒙或是抗憂鬱症藥物治療,但發現也只對40%患者有療效,還是必須靠飲食、運動和作息、適量補充維生素來控制,這些都有助於症狀的改善,也都是不可或缺的部份。
“Image courtesy of [by photostock] / FreeDigitalPhotos.net”.
關於作者:
身處網路世代,各種來源不明的假新聞,已成為日常,該如何跳出牽制自己的矛盾真相?
我們分享具有”科學實證”的保健知識,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讓您保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再任意受病毒行銷的影響
更多訊息請見:關於營養新知